动应力的确定
振动时效过程中,激振器施加给工件以与其周期交变力相对应的动态附加应力。附加动应力与公家原存残余应力叠加后,所造成的局部或整体塑性变形,就能是工件残余应力松弛,均化和消除,并提高金属基体的抗变形能力。这是使工件尺寸精度稳定化的关键。
所以,动应力是振动时效中有决定性作用的参数,它不仅与工件中的原始残余应力值有关,而且与工件被处理后的强化和尺度精度温度化有直接关系。显然,当处理残余应力较小的工件时,只需选用一定的动应力,产生不大的塑性变形,就能使工件材料强化,使不大的原始残余应力处于稳定,而不发生大的翘曲变形。但是,如果工件的残余应力较大,那么就选用足够大的动应力,,使工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才能使它的残余应力大幅度降低,使零件的材料得到强化,从而尺寸精度获得稳定。
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用过载系数K所表示的零件原始残余应力和动应力(峰-峰)值之比,即K=动应力/残余应力,能体现振动时效工艺中他们间的依存关系,并能用来鉴定振动时效处理的有效性。资料指出:使工件尺寸精度稳定的K值为0.45左右为宜 。
如果动应力施加的比较小则消除残余应力的效果比较差;如果动应力施加的太大,有可能超过工件的疲劳强度,甚至抗拉强度,引起工件疲劳强度的下降,甚至断裂。
VSR系列振动时效装置的内部软件系统已备自动判定动应力是否合适的功能,如果动应力不够,打印机会自动地打印出让您加大动应力的指令,如果动应力太大,系统会自动关机,避免引起不良后果,并通知操作者来减小动应力,所以使用VSR系列振动时效装置可令您放心。
四、工件的支承位置与激振器的装夹位置的确定
谈到这两种位置的确定,我们先谈一谈工件的振型问题。在本节的部分中,我们谈到工件的固有频率时曾提到过对应工件的任何一个固有频率都对应的一个振型,而支承位置和装夹位置都是依据工件的振型来确定的。
一项振动时效工艺是否成功,其后的检测方法应是残余应力的变化率和尺寸精度保持性的测试。但是振动处理过程中采用上述两种参数是不可能的,它是需要长时间和复杂的测试过程。通常在实际生产应用的控制过程中往往采用振动时效前后幅频特性参数曲线和振幅-时间参数曲线测试法并按JB/T5926-91标准中第4.1条款或JB/T10375-2002标准中的第6.2条款验收来实现的。
(a)幅频特性曲线扫描法
图6-1幅频特性曲线二次扫描图
(图中实线为振前所测曲线、虚线为振后所测曲线)
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随着残余应力的下降,构件的内阻尼减小,所以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所表现出的是固有频率的下降,(如图6-1中所示f1变为f1′)、共振峰值的增高、频带变窄。振动处理前测得的幅-频特性曲线和振后幅频特性曲线对比可求出各参数的变化量△f,△h和△u。经过多个试件处理后可把这些变化量的统计值确定下来。这样就可在生产应用时进行监测。
如果生产中所得的参数变化与确定的数值相近,说明振动处理的效果已达到。如果远远偏小,说明效果欠佳,尚需在激振参数(主要是激振力)上做适当调整,或支承方式上需做调整。
总之,幅-频特性曲线监测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较为成熟的方法。
(b)振幅-时间曲线监测法
幅-频特性曲线是振动处理的前后进行的,且频率在不断的改变。有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曲线。这要比种方法更为简单,它既可以通过振幅的变化来控制振动处理的有效时间,又可以通过振幅的变化量来监测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
振动平台振动时效工艺
对于一些中、小件,如果单个进行振动时效处理,肯定是令人头痛的事,这时您可以考虑采用振动台式的方式。关于振动台得设计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不懂振动时效原理,又对理论学知之甚少的人是难以胜任的。我曾遇到过多次这样的事情,有限是振动时效设备生产厂家的人员和用户讲,您们焊块大钢板,把工件紧在上面就可以了,结果用户这样做了,但起不到效果。在去年被邀请到一家钢铁厂去帮助解决问题。他们提出了用振动台处理构件加工后变形仍很大,我看过他们的振动台后,告之他们问题就在振动台上,在振动处理时工作台得刚度很明显的小于工件的刚度,这样激振器的能量(或者说动应力)怎么能通过工作台加工到工件上呢?后来帮助他们重新设计,修改。效果就不一样了,完全合格。
总结起来说设计振动台牢记以下原则:
、要振动台的刚度应大于工件的刚度。
、应使振动台和工件组成一体系的中性面接近工件和振动台的接触面。
、振动台的大小应以工件的大小及批量来确定。
振动台上工件的布置应以工件获得大能量为原则。